本文来自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03274/169135,是一位外国作者提出的对中国网页设计的看法。新龙认为:转载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而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同时我们可以中了解外国人的网页设计观点,帮助我们企业的外贸网站设计得到国外访问者的理解和认同:
我希望由一个声明开始。我写在标题里的观点,仅仅是个观点。以下是我居住在中国中部的河南省两年的时间理,由对中国文化的观察与交流所产生的观点。
我在东方和西方文化、社会学、跨文化交流或其他方面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或培训。此外,我会用“中国”来代替“东方”。我承认我的概括仅仅是概括。例如日本,已经深受西方影响(反之亦然),在设计和其他方面,有太多与我们的相似之处。
起因
在我2005年夏天抵达中国之前,我还不清楚西方和中国存在的大量文化差异。当然有很多明显的不同,比如语言,身体外貌,政治取向等等。在幽默感,兴趣和审美倾向方面这些差异却慢慢浮现出来。
我注意到我几乎难以找到一个真正吸引我的中国网站。出于好奇,我开始收集中国人经常使用或认为设计优秀/好用的网站列表。
我猜如果我询问一个西方常见的网民,回答一定是这些网站设计的并不好(对比Facebook,Amazon)。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我询问中国网站设计师时我得到了不同的回复。不论如何,我收集的受中国人喜爱的网站如下:
除了百度(设计公然抄袭Google)和人人网(很明显抄袭了Facebook的设计),中国网站常见的设计是大量可笑的元素(如文字),有些充斥了图片, 有些压根就没有任何图片。我为此深感迷惑。这怎么可能被接受?中国用户如何消化这么多的内容,过滤内容并决定哪些是他们想要的而哪些不是?他们为什么能把 这样的设计当成家常便饭?
而且,中国的网站同时包含多种分类,同时显示的动画,弹出窗口,窗口嵌套,边栏等等。他们通常被包围在西方设计者尽一切努力来避免的错误设计中。我真觉得1995年好像在我面前重演了一遍。
我的感受
当 然,作为一个自负的西方人,我的第一反应是:“哦,他们是发展中国家,还不能赶上我们。” 或许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觉得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和审美取向在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我个人绝不会在我的房间里挂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不过如果我是 处在那个年代,我肯定会挂。作为一种文化,我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而或许这就是中国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现在所处的位置。
另外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个人的理论),教育胜过了自然的发展,中国的网站设计审美观由教育和文化影响形成,而不是习惯成自然或艺术的演变。当然,艺术的演 变是建立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的,但是我认为就算艺术在演变在发展,中国的网站设计审美观并没有追赶西方的网站设计。相对的,他只是受到了自己的影响,从根 本上被东方文化指引,只轻微的受到西方基本IA概念影响。
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理论
我在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我任教的大学。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中国学生一般的经验是记住而不是真正理解。他们认为他们用人生剩下的时间去理解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现在不是分析和理解的时候。与我们西方对大学的观点相当不同,不是么?
我 认为了解大多数中国人学习的方法是了解大多数中国人如何阅读和与网站互动的关键。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们渴望和期待得到启迪,一些灵感,一些谅解,甚至消遣 (不管这是不是网站的意图)。东方人并不这样做。他们首先捕捉信息,然后沉溺其中。我的理论的前提是当中国人访问一个网站时他们是处在数据获取模式。访问 网站就是将网站内容输入到大脑里,跟交互,反应或理解无关。
另一个中国文化的元素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令人沮丧的表现出来:他们非常的不直接。跟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如果直奔主题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中国人聊天就像跳 舞。对西方人来讲,这让人极其沮丧和迷惑。对中国人来说,这是沟通最可接受的方式。我觉得这跟网站交互设计有很大的关系。简明,直奔主题,让人做点什么就 是不能引起中国文化的共鸣。
事实
现在,我作为精神上显而易见的现实主义者, 有几个概括了我的感受和理解:
- 这并不表示现在我觉得中国的网站设计美观。对我来着,这仍然是陈腐的1995年西方设计。也许这种设计在当时可以容忍,但现在绝对是糟糕而且不应被重复。
- 我不认为现今的中国网站设计应该或可能赶上我们看到的现今西方设计趋势。
- 我不认为艺术偏好是视觉和文化的交叉,每个文化都会经过同一个点。中国和西方有自己发展路线。
- 我们可以也应当理解我们的文化差异,不过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至少现在不可以)同意这就是网站设计的最佳实践。
跨文化的网站设计不能说不可能,但确实极端艰难。超越了语言的阻隔,还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审美阻碍。这不是件坏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种文化也不同。不过我相信,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某些此文化中独有的东西必然会保留下来。网站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注明: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新龙的观点。